WFU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內科系醫師的日常

 
作者:蔡昇達


從擔任實習醫師開始,每天早上到醫院,印病人清單、抄生命徵象(血壓呼吸心跳…)、檢驗報告、有問題的數值補單、看看昨晚有沒有什麼狀況……,接著看病人,安排檢查、調整藥物……等,是醫療劇不會演的、樸實無華的內科系醫師日常,但也改變了許多病人的命運。


67 歲男性,過去身體健康、無糖尿病(HbA1C= 6.0%),是個活躍的商人,於大年初六開始右臉歪斜,至診所診斷為右側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治療一週後約恢復八成,但在恢復的過程開始有腹脹、腹痛的感覺,且會便祕,同時有腳踩在泡泡紙上浮浮的感覺,右腳較明顯。


病人先至地區醫院就診並住院治療,接受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僅有輕微之胃部發炎,藥物治療一週後未改善,仍然腹脹、腹痛,故至本院急診,接受腹部電腦斷層顯示腸氣增加,但未發現明顯導致腸阻塞之原因,調整藥物後腹脹、腹痛、及便祕症狀持續,故入住消化內科病房。


住院後診斷為麻痺性腸阻塞(Paralytic ileus),給予禁食、點滴補充、給予靜脈注射之 Metoclopramide,病人症狀持續且表示後背疼痛 (C7-L4 area),每天晚上都會被嚴重的背痛痛醒,無法好好睡覺,因此腸胃科主治醫師、台中一中的好同學張安迪請我幫忙評估。


當天之神經學檢查發現病人右下肢近端的肌力為 4 分、深部肌腱反射僅剩左手肱二頭肌可敲得出,其他三肢體給予增強後亦均敲不出、右腳之溫度覺異常、雙腳之震動覺下降,應有一多發性之神經病變,亦可能影響到腸胃道自主神經導致持續性的腸阻塞。


後執行腰椎穿刺檢查並轉至神經內科後續照顧,CSF data 見 WBC= 3, RBC= 15, micro-protein= 133 mg/dL, IgG index= 0.73,且神經傳導檢查證實 sensori-motor polyneuropathy, axonal predominant。診斷為免疫性之多發神經病變及自主神經病變,於住院第 22 天開始進行雙重過濾血液透析術(DFPP)。




起初以為故事就這麼結束,病人應該要迅速好轉才是,但治療了幾天症狀僅有輕微的改善,病人每天仍然表示腹脹、背痛很不舒服,但我們束手無策,連續幾天,帶著沮喪回家,到底這個病人怎麼了?!


數天之後,細心的住院醫師林映藍,在看抽血報告的時候發現病人血液中的淋巴球比例異常的高(70%),於是拉血液抹片並會診血液腫瘤科醫師。為病人做骨髓穿刺後用流式細胞儀分析,看到異常高比例的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應該是這些異常的白血球導致病人的免疫系統混亂,攻擊自己的周邊神經及腸胃道自主神經。




在血液科林精湛、田正宗醫師的協助下,我們開始執行類固醇脈衝治療(IVMP),兩個療程過後,病人的症狀明顯改善,血中之淋巴球指數也漸降至正常,病人終於順利在第 54 天走路出院。






出院後藥物漸減,病人也恢復平常的生意,且於四個月後帶著太太到澎湖旅遊,每次回診總會帶上幾顆家鄉的美味百香果。


我們也把這個重要的案例發表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其中的「教育與影像」章節,向全世界的醫護人員分享,藉由我們的經驗提醒大家: 魔鬼藏在細節裡,其實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這位病人的故事結束了,但我們每天的日常仍然繼續,明天早上一樣看生命徵象、抄檢驗數據……


記得老師曾經告訴我們,「如果有遠大的目標,每件瑣事都是偉大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