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昇達
距離二月一日緬甸政變,已經一個多月,每天持續有各地的不合作運動、與軍政府的抗爭,不幸的也持續有人傷亡。祈請朋友們持續關心緬甸,並為受苦的人民回向。
上一篇簡要整理了緬甸的歷史,增加了許多對這個國家的理解,但卻產生了許多疑惑,如:緬甸從 2009 年之後的改革開放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查閱了許多資料,並讀完了吳丹敏 (Thant Myint-U)顧問的「緬甸的未竟之路」,才漸有了較完整的認識,會比上一篇生硬許多,但會對緬甸有更深入的了解、啟發思考。
從緬甸的英文國名開始,有人稱 Burma、有人稱 Myanmar?大約一千年前,「Myanma」一詞首度出現於銘文裡,似乎在描述住在伊洛瓦底江谷地的民族和其語言,到了 17 世記,Myanma 一詞在口語裡已被唸成「Bama」,而「Myanma」和「Bama」都是形容詞。之後歐洲人到來,以「Burma」的各種變體稱呼緬甸,葡萄牙稱之為「Birmania」、法國人稱之為「Birmanie」,在英國人統治下正式的國名為「Burma」。
1989 年,也就是民眾大規模抗議軍政府後的一年,軍政府更改國名為「Myanmar」,主要是因為當時軍政府強調民族-國族主義(Ethno-nationalism),以本土居民(相對於外來移民)的利益為優先之考量。而此多民族、多宗教的衝突也是後來羅興亞事件的主要原因。
軍政府於 1962 年接管國家,開始長達 60 年的鎖國時代,發動政變的尼溫將軍,推動「緬甸式社會主義」,錯誤的經濟政策,讓緬甸從過去的榮景走向衰敗、排外。但在 2015 年翁山蘇姬執政前,緬甸已開始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改革的主要推手吳登盛總統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2007 年初,仰光窮人已陷入為了改善處境不惜鋌而走險的絕境,其中大多是來自鄉村且自家土地遭軍方、裙帶資本主義者沒收的移工,通貨膨脹來到歷史新高,十二個月暴漲了將近五成。引用當時一位無國界醫師的話:「在這處伊甸園,怎麼會出現嚴重營養不良的狀況?因為人民窮。從一天吃三餐、變成吃兩餐、再變成只吃一餐。一天吃一餐根本不夠!」該無國界醫師為荷蘭籍的法蘭克.史密特斯(Frank Smithuis),自 1994 年就一直在緬甸工作。
2007 年 8 月 15 日,政府突然調高燃料價格五倍,導致公車票價立即劇漲,而公車是大部份工人唯一能倚賴的通勤工具。兩天後,「八八學生世代」領導了仰光最熱鬧街道上的示威遊行。他們年輕時領導了差點成功的 1988 年起義,這時已四十多歲,且兩年前才獲釋出獄。他們示威後不久即被捕。
9 月 5 日,在北部距離曼德勒不遠,且境內有數十座佛寺的河畔城鎮木各具(Pakokku),數百名穿著黃袍、紅袍的僧人組織了自己的抗議活動,以表達對仰光遭拘留之示威人士的支持。僧人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全國各地,僧人提供國家所未提供的社會服務,包括對孤兒和家中窮到無力照顧到的小孩教育、在法院腐敗不可靠時,他們裁定糾紛,此時他們非常清楚許多人的生活已陷入絕境。
(2018 年我去仰光,晚上的大街上處處可聽到佛寺的誦經聲,是民眾生活的一部份、從曼德勒到臘戌的蜿蜒山路上,每隔數公里即有一座佛塔。)
警察毆打三名參與抗議的僧人,消息迅速傳遍緬甸的 40 萬僧人,佛教領袖要求政府於 9 月 17 日前正式道歉。結果逾期仍未收到道歉的僧人,在仰光、曼德勒和全國各城鎮走上街頭。他們也拒絕為政府官員、軍官和其家人執行儀式,在宗教氣息極濃厚的緬甸社會,這是格外嚴重的舉動。
到了 9 月 22 日,已有數千名光頭僧人冒著大雨走在泛光的仰光大街上,放眼望去一片淡紅,此即「番紅花革命」(Saffron Revolution),被拿來和烏克蘭的橘色革命及前蘇聯集團裡的其他「顏色革命」相提並論。僧人們念誦「慈經」,有經文道:
Sabbe satta bhavantu skitatta (願眾生快樂安適)
Sukino va khemino hontu (願眾生安穩無憂)
不到一星期,軍隊朝僧人開火、入寺院搜捕、免去僧人聖職、逮捕僧人,據信數十人喪命,但一如緬甸晚近歷史上幾乎每件類似的事件,傷亡數字沒有獲得證實。
因此事件,當年度全球領袖聚集紐約,出席一年一度的聯合國大會時,緬甸成為全球媒體目光的焦點,達賴喇嘛發表聲明,表達他與緬甸休戚與共之情。
2008 年 5 月 1 日,猛烈氣旋「納吉斯」從孟加拉灣撞進緬甸的西南海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風速高達每小時 345 公里、高達 3.6 公尺的水牆往陸上推進,遠至內陸 40 公里處,5 月 2 日傍晚,此氣旋通過仰光上空,威力減弱,但仍能以強風豪雨重擊這座五百萬人的城市,吹倒數千棵樹,使數百棟建築受損,最後消失在緬甸東部山區的上空。
至少 13 萬八千人喪命,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南部一帶和仰光附近,45 萬間房屋被毀、35 萬間受損、海水淹沒 60 萬公頃的農地、淹死六萬頭水牛、四分之三的醫院和診所損毀、一半以上的學校損壞,在許多村鎮,死者多於倖存者。
這是緬甸歷史上最嚴重的天災,隨著消息開始往外傳,世人準備施予援手,接下來的三個星期,這場天災造成世界級的政治危機,使緬甸不到一年內第二度成為各國電視新聞的焦點,引起世界各地的政治人物和外交官關注。
聯合國、國際非政府組織、紅十字會……等急忙評估受創程度,盡其所能提供緊急援助,但根據規定,前來援助的外國人需要取得簽證才能入境、且要取得許可證才可到仰光以外的地方走動,政府亦設立路障,以防有外國人未經允許離開仰光,不到 48 小時,就有數百人因無法入境緬甸而感到震驚與挫折。在仰光,來自多個國家的聯合國人員焦急等待當局許可他們赴災情最慘重的村鎮、亦有許多救災人員來到曼谷,但他們同樣無法入緬,其中有許多枯等的記者,讓報導焦點迅速鎖定緬甸當局阻止全球救援和再度不關心其人民死活一事。
數天的外交折衝之後,5 月 12 日,第一架美國飛機抵達,不只運來物資,還載來數十年來訪緬的最高階美國代表團,機上有統領亞太地區美國所有兵力的海軍上將提摩西.基廷(Timothy Keating)、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國務院的東南亞事務高階官員、其他軍官和外交官。接下來一星期,一連串高階官員到訪,欲在對緬外交上有所建樹,如泰國總理、歐盟開發與人道援助事務專員、英國亞洲事務國務大臣……等,後續愈來愈多的國家把物資載來仰光。5 月 19 日,在新加坡的東南亞國協外長會議上,緬甸同意由東協領導並得到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支持的救援行動。之後,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到緬甸,是 1970 之後第一位訪緬的聯合國祕書長,且到奈比多與總統丹瑞見面。
2007 的僧人革命,打破了軍政府統治的正當性,2008 對納吉斯風災的因應,則揭露了緬甸政府治理能力的低落。軍政府也開始給予本地、國際的慈善機構更大的施展空間,這是非常重要的改變,緬甸的非政府組織自此可以收到境外資助、強化組織實力。
2009 年,緬甸已是一窮二白的國家,經濟體系情況不妙、境內有將領、軍閥、叛亂民族,另有數百萬人經歷過一場無法想像的天災,傷痛仍未撫平。與此同時,緬甸的孤立狀態正被一點一滴打破,以援助性慈善組織發跡的公民社會團體,正小心翼翼走入新政治環境。
此時,大將丹瑞完成退休準備,軍政府會在不久後解散,代之以新的憲政架構,憲法核心是軍方與半民選國會分享權力。軍隊會在自己派任的總司令下維持自主,兩院制國會議員席次有七成五來自民選,剩下的兩成五會由軍方指派自己的人馬出任、國會會選出總統,再由總統任命內閣成員,但國防部長、「邊境事務」部長、「國內事務」部長(掌管警力和地方行政)會由總司令提名的軍人擔任,總統也會任命掌管緬甸 14 個邦、省的行政首長。
丹瑞也逼退了數十位將領,提拔新一代軍官遞補,這些人的年紀大概四十歲和五十歲出頭(丹瑞已 78 歲)。在可預見的將來,直到他作古之後,掌管國家暴力的人會是忠貞不二之人、會是他親手提拔的弟子門生。為了接下來的選舉,一個新政黨問世:聯邦團結與發展黨,此黨經費充裕(來自軍政府的撥款),欲藉由向地方正派人士(企業家、醫生、學校老師、退休公務員)拉關係,鼓勵他們掛該黨旗幟出馬競選,將緬甸公民社會裡的一部份人拉進來,盡可能地壯大該黨。
在辛巴威,羅伯特.穆加比(Robert Mugabe)之類的強人年過 80 仍霸著大位、而像利比亞的格達費(Gaddafi)則遭追補、被害於街頭,丹瑞安排好自己的出路。他的前任,奈溫將軍,死於八年前,生前無力阻止丹瑞逮捕他的親人。丹瑞不想看到另一個軍事獨裁者上台後追捕他,讓他的家人落得同樣下場,他希望安排好權力轉移,轉變成較分權、較得民意支持的權力結構。
丹瑞的目標是自己退休,也讓最有權力、自己最大的對手、副手貌埃退休,他打算把權力分給軍方和他所要打造的兩個新機構:總統府和國會。他想要安然度過晚年,確保這期間沒有新的強人冒出。
熟悉內情者認為出線者會是瑞曼,軍政府的第三把手,地位僅次於丹瑞和貌埃,生於 1947 年,大半人生在戰鬥中度過,戰功彪炳。但後來被選為總統的是第四把手,吳登盛(Thein Sein),65 歲,作風溫和,像貓頭鷹般嚴肅且有智慧,身材矮小、心臟不好。瑞曼企圖心甚強,登盛則老早想過安靜的退休生活。登盛以工作極賣力著稱,也以「清白先生」之名為人所知,因為在高階將領裡,只有極少數人沒有家人涉足商界。
丹瑞為了分權,把較無野心的人擺在最有權力的新位置上、要野心較大的人掌管最弱勢的機構。新內閣充斥前將領(全都出自丹瑞挑選),其中有些人續任他們在舊政權裡的原職。把不同類型的人擺在一塊,意在相互抵消:要保守類型的人擔任熱衷改變的職務、要敢衝愛衝的人擔任偏愛守成的職務。然後丹瑞廢掉軍政府,正式退休,任命小二十歲的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將軍為新任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是丹瑞所提攜,晚近曾親自領兵攻打果敢的武裝部隊。
接著情況開始改變,2011 年二月和三月,約六百人的新國會幾乎每天在寬敞有冷氣的國會大廈裡開會,從逃稅到連網程度低、高學費、新聞審查、乃至赦免政治犯……,提出議案交付討論,議案不只得到自由辯論,而且辯論內容幾乎一字不差刋載於隔天的國營媒體上。這很不尋常,已有幾十年沒聽過哪位官員談人民當下切身的問題!
2011 年 3 月 30 日,新總統登盛(Thein Sein)發表就職演說,強調必須同時追求「善治」與「清廉」,誓言他的政府會是「透明」且「可問責」的。還強調經濟改革為當務之急,說「仍有許多人在努力擺脫貧窮、過著勉強糊口的生活」,他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縮小貧富差距」,甚至要求以有力手段保護環境。在許多國家,這是稀鬆平常的政治談話,但這是緬甸,此國的統治者五十年來一直禁止針砭時弊。有位派駐莫斯科的美國外交官說,這讓他想起戈巴契夫改革開放政策的開始。
然後出現更大的轉折:任命圈外人當顧問,之前緬甸的軍政府不倚賴專家、不向外徵求意見,軍方始終最懂,反智本能很強。加州柏克萊分校畢業的前聯合國經濟學家吳敏,被任命為首席經濟顧問,他是翁山蘇姬的友人、批評軍政府的政策不遺餘力、曾公開談到裙帶政治和高官貪腐,此時總統要他為經濟變革擬定計劃。
到了七月上甸,不只坐而言,開始起而行,總統宣布大舉調高國家養老金、大幅調降進口關稅、放寬貿易許可制,以及最重要的,開始貨幣改革。總統登盛正式求助於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遭到他自己政府和國會內部人士激烈反對,但他不為所動,將這些改革貫徹到底。
改革派的總統登盛有數位支持改革的部長,如鐵路部長昂敏(Aung Min)和工業部長梭登(Soe Thane),兩人不斷籌謀劃策,以讓國家走上全新且前途未卜的道路。
軍政府之外,也有些緬甸人希望替自己的國家找到出路,擺脫當前政經的困境,如奈溫貌(Nay Win Maung)與幾位志同道合者於 2006 年 11 月成立名叫「出路 (Egress)」的智庫,協助政府推動改革。成員包括流亡的緬人、不屬於全國民主聯盟的政治人物、仰光的西方外交官和援助者、來自數國首府從文職軍官到部長的各類人,認為可以利用丹瑞即將退休所製造的機會,把緬甸推往改革的方向。
上述提到的鐵部部長昂敏,表示自己沒受教育,只是很想幫助他的朋友,總統登盛,為了處理政策上的難題,時常暗地與「出路」團隊會面,每天數個小時聽取一場又一場的 powerpoint 簡報。
七月十四日,翁山蘇姬獲邀參與仰光一年一度的烈士節典禮,之前的軟禁期間一直被禁止出席,此次,她的下屬與軍方共同確保現場安全,民營報紙和雜誌首度獲准報導她的動態。
八月十九日,翁山蘇姬前往奈比多,赴總統辦公室,與登盛晤談了一小時多,事後發給新聞媒體的一張照片,呈現他們兩人面帶微笑一起站在她父親的肖像下,然後登盛陪她到他的住所,介紹她給他的家人認識,他的妻子擁抱她,後來翁山蘇姬告訴記者,「她很高興且滿意這第一次相見」。
登盛生於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端附近某條小溪旁的小村裡,距海不遠,1950 年代登盛的成長階段,這裡沒有電,只有用木頭、竹子搭建的小屋,他父母沒有地、很窮,有零工可打時就去打零工,登盛是家中老么,上有一個哥哥、一個姊姊。
登盛在村裡的佛寺學堂成績很好,讀完五年級後,由於缺錢,不得不暫時休學,回村工作,後來被錄取緬甸國防學院,成為軍官。1995 年,他首度接掌軍區,該軍區位於靠近寮國的東部山地,得到丹瑞的逐次提拔,2007 年丹瑞任命他為總理,登盛主持行政庶務,足跡遍及全國各角落。2008 年,有個企業家說,登盛去過一個村子後,有時會打電話跟他說那裡的人有多困苦,但政府沒錢幫他們,問這位企業家能否捐款救急?企業家說他未曾聽過哪個將領有這樣的請求。
登盛曾對作者(吳丹敏)說過:「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吃飽,即使沒錢,小孩也能上學、生了病能看病。我在村中過窮苦日子長大,我最想做的事是改善村民生活,這是我最深切的願望。」
他每天作息非常嚴謹:早上五點醒來,散步,七點吃早餐,八點在辦公室處理文件,正午吃午餐,下午與部長等人開會。他管理經驗豐富,盡可能免掉不必要的開會,而且始終盡量在下午五點前下班,他知道只要他在辦公室,他的幕僚就不會走,而他希望他們能有時間和家人相處。為他效力的人說他始終很冷靜、也很願意傾聽。
登盛是忠貞的公僕,兢兢業業,在昂敏、梭登之類部長和吳敏等外部顧問的力促下,他的改革愈來愈大膽,但他不是革命份子,對他來說,戎馬生涯是值得驕傲、而非予以拒斥的經歷,他所要做的,不是推翻邪惡體制,他只想改善他眼中還算不錯的舊政權遺產。
總統與翁山蘇姬會晤幾個星期後,密松(Myitsone)大壩引爆的民怨來到最高點,這座大壩是舊軍政府所批准的最大一樁中國投資工程,建成後足以滿足緬甸數十年的電力需求,並藉由賣出多餘電力給中國,賺進數十億美元。批評者對此工程極為反感,大壩建成後,會淹沒相當於新加坡面積的一塊區域,其中包括四個村子。對克欽人來說,此處具有很大的文化意義。九月,有份請願書,得到將近一千六百名有影響力的緬甸人聯署,然後送交登盛,這是他總統任期的最棘手決定,他通宵未眠,隔天早上,9 月 30 日,他寫了致國會的聲明,說在他卸任前此大壩都不會動工興建。
民意支持日增,鼓舞了登盛,他改革的步伐隨之加快,之後允許全國民主聯盟成為合法政黨,可以角逐春天舉行的議員補選。之後,希拉蕊.柯林頓成為自 1955 年後,首位訪緬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和翁山蘇姬開心相聚。登盛放寬限制、翁山蘇姬接受憲法,這時得到西方明確的加持,不久之後,國際制裁撤銷,由挪威人帶頭。2011 年發生的事,不是向民主過渡,而是與西方修好的同時,給予人民更大的政治自由。
接著在 2012 年 4月 1 日舉行的 45 個議會議席補選中,全國民主聯盟贏得 43 個議席,民盟主席翁山蘇姬當選聯邦議會人民院議員,這是翁山蘇姬首次進入國會。
2012 年 11 月,歐巴馬訪問緬甸,是第一個訪問緬甸的現任美國總統,並至仰光大學演講,歐巴馬說:「貴國正有無法逆轉的改變,人民的意志能提升貴國,為世界立下一個漂亮的榜樣,吳丹(作者的祖父)就是在這裡學到人情世事,然後在聯合國引領世界……貴國,一如我國,擁有多元面貌,並非人人長得一樣,並非人人來自同樣地區,並非人人有同樣的宗教信仰……我提到這點,係因為我的國家和我的人生已讓我認識到多元性的力量。」聽眾起立鼓掌致意。一個小時後,在空軍一號上,歐巴馬走到他的親信助手班.羅茲旁邊,說「不虛此行」。
2007 僧人的番紅花革命,打破了軍政府統治的正當性,2008 納吉斯風災,得到國際的廣泛關注,2009 年開始,丹瑞的退休分權,2011 年,改革派的登盛總統上任、與民間有志之士、翁山蘇姬及全國民主聯盟一同努力,推動了緬甸近幾年的改革開放。
我有幸在緬甸開放之後到訪,市區商業活動熱絡,市場的攤販熱情叫賣、路上隨處可見僧人行走、人們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希望緬甸人民平安、迎回充滿活力、無所畏懼的生活。
參考書目:
1. 緬甸的未竟之路. 作者: Thant Myint-U (吳丹敏)
2. 緬甸--新亞洲的博弈競技場. 作者: Thant Myint-U (吳丹敏)
作者介紹:吳丹敏,1966 年生於紐約的緬甸家庭,祖父為聯合國第一任亞洲出身的祕書長吳丹。畢業於哈佛及劍橋大學,目前是作家與文化保存工作者。三次出任聯合國維和任務,並擔任政治事務部門的政策規劃主管。現任仰光文化遺產信託主席,2012 年至 2016 年間出任緬甸國家經濟與社會顧問委員會成員,並擔任緬甸和平中心特別顧問。2013 年獲美國外交政策雜誌選為「一百大全球領導思想家」,2015 年獲頒日本的「福岡亞洲文化獎」。
後記: 改革派的總統登盛卸任後至彬烏倫接受南登慕喇弼班沙法師剃度,在當地一座佛寺中成為僧伽,法名法靜 (U Santi Dha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