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昇達
六十幾歲男性,22 年前鼻咽癌,做過放射線治療,留有吞嚥困難、講話不清楚的後遺症。五年前的冬春之際,有天突然左手左腳無力且麻木,至本院就診,診斷為右側延腦梗塞性中風,持續復健、做中醫治療至今,但中風後遺症仍明顯,左手左腳麻木、緊、張力變強,故轉介至我的門診施打肉毒桿菌素緩解張力。
上次回診時他拿了一張紙出來跟我討論,是他自己整理的,心臟至腦部血管的分支,相當的詳細,還包含英文,讓我相當佩服,幾乎就是我們以前解剖學所讀的內容,所以拍下來跟大家分享:
圖一、 病人手寫的腦部動脈分支圖
中風的後遺症持續困擾他已五年,雖造成生活的明顯不便,但也敦促他日日學習醫學知識,廣泛閱讀、看影片等,現在每天會依據本院及外院復健科醫師的建議做伸展、手碰地等動作,非常的努力,他也成為了腦血管疾病的專家。
這位認真的先生跟我分享了這張圖,也啟發我的思考: 其實許多的腦中風是「小血管」的中風,上述的主要動脈皆是通暢的,但卻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像我們這位先生一樣。
圖三、 今年的腦部影像追蹤,舊中風在右側延腦前段,一條白線處 (T2 FLAIR hyperintensity),範圍很小,卻造成令病人每日困擾的後遺症
今年二月十日,JAMA 剛刊載了一篇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的研究,CHOICE study,即是探討此種「微循環」的問題,看來這是一個重要的現象: 「大血管皆通暢,小血管的阻塞卻很惱人」。研究團隊將 121 位病人做隨機分派,皆是大血管梗塞的病人,其中一組 56 人,做標準的動脈內取栓治療,血管打通後即收手,依目前醫療常規照護,另外一組 65 人,一樣是做動脈內取栓治療,打通血管後在主要阻塞動脈處施打四分之一劑量的血栓溶解劑,滴 15 至 30 分鐘,目的是增進小動脈、微血管的循環,改善其神經學症狀。結果發現,有加打血栓溶解劑的組別,神經學恢復的狀況較為良好,而且其中的 62% 的病人,是取栓前已打過標準劑量的血栓溶解劑,術後再追加四分之一劑量,更重要的是,這樣追加一點點藥物,並不會增加病人腦出血的風險。這個大膽的研究告訴我們,除了大動脈外打通之外,較微小的血管在腦中風也是相當重要的!
圖四、 今年 2/10 刋在 JAMA 的 CHOIC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