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Synchronization 同步入水

作者: 蔡昇達

今年有幸參加歷史悠久的華府龍舟賽,是由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S.)及大華府台美文化協會(Taiwan-US Cultural Association, TUSCA)主辦,從 2002 年開始,至今已舉辦了 23 年。



我們的隊名叫 Scientific Paddlers (科技舵手),期許除了龍舟賽外,也是未來科技發展的掌舵者,多數的隊員是由 NIH/FDA 的科學家、研究者所組成,照片中的人之平均 h index 估計為 15,文章被引用總數應該大於 2000。淺綠色的隊服,是由專業的設計師 Jason 所設計。


為了五月中的比賽,我們三月三日開始第一次陸地上練習,教練團(Emily, Adam, Elina)講解龍舟前進的物理原理,並強調「Synchronization (全船同步)」為最最重要的一件事,主要是槳放到水裡時其實會阻擋水流,產生阻力,如果不同步入水/出水,會讓阻力大增、船速變慢。我是個龍舟新手,聽了之後並沒有很深刻的理解。



2024 年 3 月 3 日,第一次陸上練習,Cabin John Regional Park,公園中的一處涼亭


每週固定的陸上練習,教練團為我們修划船動作、練習抓節奏、練習核心肌群 (感謝體能教練志俠)……,隊長夫妻也舉辦聚餐、烤肉等凝聚團隊的向心力。



很照顧大家的隊長夫妻,藝瀚及韻姿



練習後的聚餐,台式餐館桂馥 (Flo’s Taiwan Cuisine)


比賽的日子很快到來,前一天晚上即開始下雨,當天早上七點左右雨勢頗大,隊員們抵達後,拿出平時露營的本領,搭起了幾個帳篷防雨,大家不畏風雨、通力合作,很感人。



第一場比賽前的著裝


當天我們共有四場出賽,200 公尺計時賽、200 公尺決賽、500 公尺計時賽、500 公尺決賽,大家在比賽中進步、調整,200 公尺決賽奪得分組金牌、500 公尺決賽奪得分組銀牌。



鼓手 Amy (左一)為大家打氣


比賽過程中,我體會到 Synchronization (同步)的感覺,整船的移動速度相當快、沒有什麼阻力的感覺,原來這就是教練團自始至終一直提醒我們的重要概念!想想臨床照顧病人也是如此,從急診、加護病房、病房、到門診,皆需要各團隊的合作,才能達到最好的結果,醫學研究也是這樣。



在 200 公尺決賽,影片 39 秒,我們 (Scientific Paddlers, Lane 4)和其他三隊拉開差距後,主播說「科學似乎對他們很有用 (Science seems to be work for them)」。錄影者為高榮急診科林博翔醫師



「次依善巧舵手怙,兩百決賽破記錄」。除了我們平日練習的 Synchronization 外,比賽時的舵手 (Steerer,最右邊站著的那位,穿淺藍色外套者)也很重要,她為我們喊口令,和前方的鼓手配合,激起全船的士氣,幫助我們突破自己的記錄,200 公尺划出 52.574 秒佳績。



Final result,Scientific Paddlers 00:52.574,Gold



水門廣場前的合照,I love Taiwan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忠貞愛國的情操。藉由划龍舟的活動,也向西方世界分享中華文化。除了許多的華人隊伍外,還有一半以上的美國人,參加比賽或是在河岸觀賽,每年都會有盲人的隊伍帶著導盲犬來參加,今年此隊出場時,掌聲特別持久,很讓人敬佩!另外還有聾人的隊伍 (Deaf Dragon)及乳癌存活者 (Breast Cancer Survivors)的隊伍,皆很讓人敬佩!




Taiwan-US Cultural Association,金牌及銀牌


龍舟賽也讓我看到政府單位的努力,駐美代表處許多處室皆到場設有攤位,科技組、文化組、行政組……,聊天過程中聽到他們數年來在地耕耘所做的努力,默默幫助台灣在險峻的國際情勢中堅定前行,這是以前身在台灣未曾注意過的。



代表處的長官、祕書等,中央穿黑色外套者為我國駐美國代表俞大㵢大使夫婦、左一為本隊之體能教練志俠



比賽隔天的慶功宴,隊長夫妻為每個人設計了獎項,一一頒獎,很溫馨


很感恩有這個機會參加國際級的華府龍舟賽,認識了許多好朋友,跳出舒適圈來美發展並不容易,感謝朋友們分享他們在美的奮鬥經驗,也幫助我打開眼界。


華府龍舟賽官網如下,明年 (2025) 比賽日期暫訂為 05 月 17 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把時間留空下來。 http://dcdragonboatfestival.com/


推荐影片:
1. 比賽前一天早上的當地新聞台報導: Good Morning America

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失智症可以預防?

 
作者: 蔡昇達


今年 5 月 11 日,感謝華府台灣咖啡館佑晨、宜軒的邀請,講了一場失智的預防及治療。




整場收穫最多的,應該是我,在準備演講的過程,讀了很多的文獻,為自己腦中的知識做了更新。演講後的問答時間,更讓我驚訝:前輩們不斷提出問題,有的實在、有的犀利,總共超過十個問題,除了讓我發現這個主題的重要性、也體會到美國自由多元的文化、和必須為自己的健康負責的保險、退休制度。


演講中最重要的,是「12 項可調整之危險因子」,占了所有危險因子的 40%,意思是透過努力,40% 的失智是可以預防的,如下圖:



Reference: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Livingston, Gill et al. The Lancet, Volume 396, Issue 10248, 413 - 446


這張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 (The Lancet)>> 中的圖相當經典,分成早年、中年、老年,各自有不同的危險因子,圈圈中的百分比是每個因子影響的程度,一一列出如下:


1. 「早年時缺乏教育」(7%),主要是說 20 歲以前的腦部可塑性強,教育帶來的改變較 20 歲之後明顯
2. 「聽力下降」(8%),聽不清楚很自然會影響認知功能
3. 「頭部外傷」(3%)
4. 「高血壓」(2%),長期高血壓會造成腦部血管及白質的病變
5. 「大量飲酒」(1%)
6. 「肥胖」(1%)
7. 「抽煙」(5%)
8. 「憂鬱」(4%)
9. 「社會隔離」(4%),可以想成關在家中不出門
10. 「無身體活動」(2%),文獻建議中年人應有中等至強度的運動,老年人可依身體狀況進行少量的運動
11. 「空氣汙染」(2%)
12. 「糖尿病」(1%)


那控制以上的因子真的就可以減少失智的發生嗎?在文章的第 415 頁即指出,在某些已開發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等,同年齡層的失智發生率在下降 (age-specific incidence rates are lower),但在其他已開發國家如日本、南韓、香港、台灣、及一些開發中的國家,失智發生率仍然在上升。文中指出,廣泛的失智相關的教育可能造成了這樣的差別。


在美國的這幾個月,的確碰到很多健康知識很豐富的老年人,可能是超商的店員、或是公司的職員等,或許是主要的醫療語言是英語的關係,他們較容易吸收到正確的醫學知識。


以上內容亦可參考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網站:


該網站有一個很棒的中文口訣,預防失智:
活到老 學到老 老友老伴不可少 
多動腦 控體重 天天運動不會老 
深海魚 橄欖油 蔬果豆穀來顧腦 
保護頭 顧聽力 血壓血糖控制好 
不抽煙 不鬱卒 年老失智不來找 


祝福彼此及家人皆能預防失智,有好的生活品質!